不知道 這張假設表格 大家看了 有何感想
這張假設性的表格 並不能作為購物附費行為上的依據
但也能很明顯的可以看出
價格比例上一定的優勢

試想 假如我們想賣一件物品
不管是電子商品 生活用品等等
必定都會有基本成本在內
比如說研發的費用 原料的費用 製造的費用等等
但產品製造好了
要如何被大眾知道呢??
口頭宣傳 平面宣傳 媒體宣傳
接著
創造了知名度後
產品開始量產
量產就表示 會有一定的生產數量

畢竟
開了一條生產線
只為了生產10~100件商品
似乎不怎麼符合成本
除非有相對的利潤 足以維持開銷

-----------------------------------------

有了量
就需要倉庫
自有倉庫 還是租賃倉庫呢???

管理人員 有文(會計)有武(堆高機操作)

上述狀況 皆屬後勤人員

前線的狀況呢???
店面(自有或是租賃)
銷售人員(內)業務人員(外)
店面裝修
水電開銷
等等

這些都是會被估算在一件商品身上的成本
而這些成本 會由哪邊抵銷呢?
(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若屏除掉 某些成本呢???

假設 我們在網路上看見了某樣商品
於是打了電話詢問或是由E-mail詢問
覺得適合實用
於是就下了訂單
匯款 等待商品的來到

這件商品
或許我們只需負擔 運費(若量大則毋須負擔)
刊登費用(也或許不用)
還有我們自己打電話詢問的費用 或許有免費服務專線也說不定
假設商品本身為500元(含倉儲) 運費120(須視大小重量而定) 刊登費(猜測啦!! 不然入口網站怎麼存活)
但通常刊登費這項目 應該是不會條列出來
所以是620元整(刊登費多由賣家自己消化掉啦!!我想)

但若是店面呢??
假設商品本身價值定位仍為500元

門市銷售人員
水電成本
店面租賃
若加上這些
我想 或許7~800元跑不掉

若幾次下來
可省下的金額也相對的可觀
能運用在其他計畫運用之處 也就多了
(心中的小惡魔浮現 敗了敗了)

這就是表格上所欲表達的語言


早期的營建市場
就磁磚產業來說
多是產品先到 用了再說
可是這"用了再說"對於夾在中間的建材行來說
無疑是一種負擔 就風險上而言

建材行與業主版本
也許業主會說 這產品 沒用了 怎知道好不好 有沒有瑕疵
所以 用了 滿意了 再付錢
(其實現在也幾乎一樣)
當初若不喜歡 這...都挑去用了 才反悔
不也很折騰人
況且 都貼到牆上了
拆掉還要換貨
這如果是說3C商品 使用了 發現瑕疵 要換 也有條件說
可都上了牆的磁磚 拆了 就等於沒用
要換 也說不過去
一來一往 可不是比小數目

建材行與建商版本
商品到
收票約是3~6個月不等
這期間 建材行可能要承受的就是
會不會被倒帳 票無法兌現等
(主要建立在對彼此的信任上)

若是出了狀況
那結局 可能會跟電影"變臉"一樣吧


其實 預付費用的購物方式
對買賣雙方來說 都是有利的
對賣方而言 可以降低承擔風險的程度 也能更保證商品的品質
(就...各位知道的)
對買方而言 可以節省支出 買的放心 用的開心 而且也可以要求更完善的服務品質

當然 要提醒大家的
這樣的方式 也要請先做過功課
怎樣的功課呢??
比如說
服務態度(電訪OR面訪)
處理速度(商品出貨)
有無實體經營店面
消費者評價與反應
後續服務與臨時狀況處理等
都很重要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生活是一部紀錄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